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0年8月29日

好書推薦:台鐵舊鐵道散步地圖

image

  台灣鐵道歷史歡慶百年,台灣舊山線(豐原=勝興)也開始復駛,許多鐵道廢線經過活化後,成為鐵馬道、觀光小火車或是紀念公園,變身為容易親近、適合全家一起出遊健行的景點。你想知道全台灣究竟有幾條鐵道自行車道嗎?或者全台灣有哪幾條鐵道正行駛著蒸汽小火車嗎?

   這本足跡遍布全台灣的鐵道舊線旅行地圖,以鐵道功能分篇章,分為11篇,帶您細細品味最深度的鐵道旅行。這本書也是鐵道迷、非鐵道迷都不能錯過這本最詳細的鐵道舊線旅行地圖。本書介紹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morningstar.com.tw/epaperbox/nature43.html

以下為作者簡介及推薦書序,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古庭維: 延平中學初中部、高中部畢業,台大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大火車社第26任社長,並自2006年起擔任《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自幼即喜歡搭火車、看風景,對不知延伸何方的神秘鐵道尤感興趣,日後帶著解答童年疑惑的心情,本著眼見為信、不憑空瞎猜的原則,親身踏查無數廢線遺跡。

鄧志忠: 1977年3月於台南市出生,在台中大甲長大。台中二中、海軍軍官學校、國防大學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畢業。現服務於海軍艦隊,喜歡鐵道各種事物,現任「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目前定期在《鐵道情報》雜誌發表舊線跡踏查專欄,日本鐵道迷曾稱「台灣鐵道舊線跡踏查的第一人」。

相關推薦序言
-------------------------------

在我的老家劍潭,1915年間淡水線鐵路在此增設一站,名為「宮み下」。這是配合圓山上的台灣神社落成而修建。二次戰後,隨著台灣神社被拆除,宮み下站也因而廢置。鐵道及車站的興廢榮枯,經常反應了社會政治及經濟文化的時空變遷。

這本有關台灣鐵道的書,以圖文並茂的內容搭配大量的百年老地圖(台灣地形圖),具體而生動地述說台灣各地鐵道興衰與地方發展的故事,既是認識台灣地理歷史的佳作,也是規劃深度旅遊路線的重要參考。對於兩位年輕作者努力的成果,我深表讚賞與支持。

-賴進貴(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系主任)

台灣環島鐵路,耗費超過一百年時間才得以完成。而因應各種需求,也伴隨出現風情萬種的支線與極具特色的產業鐵路。本書的二位作者,能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從文獻、古地圖的蒐羅,到親赴各地的探查,復佐以豐富的文物或老照片,呈現了本書猶如台灣近代史縮影、且讓人悠然神往的壯麗格局。推薦您閱讀本書,領略鐵路之美及其文化價值。更推薦您實地搭乘火車,與此書一同進行豐富的鐵道文化與歷史巡禮。

-范植谷(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局長)

鐵道的樂趣有諸多類型,其中廢線遺跡巡禮算是一種有別一般的類型。鐵道是運送物資、載送人的交通機關,然而廢線遺跡的探訪家卻不停地尋訪已無列車行駛的鐵道路線、車站、其他設施。

雖然廢線最終得淪為被雜草埋沒、從人們記憶中逐漸消失的命運,然而在被遺棄、遺忘的同時,鐵道設施也開始露出令人驚艷的「表情」。本書的兩位筆者走遍全台各地、一而再三地悉心調查,全是為了一窺廢線之美。

淪為遺跡的鐵道設施,當然無法言語,但卻同時靜靜地發出強烈的訊息,期盼各位讀者能從本書感受體會。深切期盼本書能跨越鐵道的範圍,進一步讓社會大眾關懷台灣文化、土地歷史,這是筆者最大的期望。

-片倉佳史(知名日籍作家,著有:《台灣風景印》)

近年來,台灣的休閒與旅遊文化已走入更具深度且多元的層級。從前較少人關心賞玩的各種廢棄軌道與鐵道遺跡,其實是讓我們深層理解這片土地歷史脈絡與地理特性的最佳切入點。這本書首度詳細整理全國各式各樣鐵道舊線的點滴大小事,正好拼湊出百年來台灣複雜又紛擾的歷史軌跡,嚴謹考證且詳細解說的文章,配合豐富精采的圖片,帶我們進入了一道多采多姿的時光隧道,恨不得馬上親臨現場,實在體驗這些遺跡所帶來的懷古情調。

因登山的共同興趣結識了本書的作者古庭維,讓我從只在山岳王國中鬼混的狹小視野一下拓展開來,原來山裡的舊鐵道有這麼多故事。台灣的土地有多少寶藏值得發掘,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已經打開了其中一扇窗戶獻給你我。

-崔祖錫(知名山岳探險作家、社區大學登山課程老師)

記得鄧兄當《糖業文協會訊》創刊時賜稿跟協會就有互動,之後在98年10月提供〈從興盛到凋零的糖鐵〉一文,諒必在新書糖鐵篇會重登,是經典大作。

相信生活在此地關心台灣鐵路的社會各界人士來說,能在自己的嗜好領域之外,要覓得各種知識,豐富人生,充實生活,堅信閱讀此書後必會感受到,擁有許多回憶的台灣鐵路在歷史的長河,所建構的台灣傳統社會文化與經濟,此書是最好的通識涵養課程,頗值一讀和分享經驗。

-陳明言(台灣糖業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鐵道文化在一般人所熟知的文化領域裡並非顯學,而其興起也不過是近20年的事情,在一個鐵道路線、建築、文化均急速消失的年代,一個鐵道研究者很難全面性地去紀錄原來的鐵道史跡,更遑論消失已久的舊鐵道。志忠兄與筆者因為鐵道結識十多年,深入研究鐵道舊線跡,上山下海足跡遍及全島,可謂之鐵道文化界中生代之考古學者。庭維老弟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從鐵道攝影、舊線跡踏查、鐵道刊物編輯等各項專才具備,可說是鐵道研究領域裡新生代的代表。

本書的出版可說是欲研究鐵道文化者的福音,帶著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就可以悠遊台灣不同年代的鐵道環境,體會鐵道建設的開端。期盼志忠兄與庭維老弟因本書的出版,為鐵道文化再注入一股研究風潮。不僅僅是鐵道研究者,筆者也誠摯推薦此書給所有讀者,台灣近代史都與鐵路脫離不了關係,閱讀此書定會讓您更了解台灣,進而更愛台灣這片土地。

-馬昌宏(半線鐵道文史工作室總幹事)

坊間所見眾多鐵道方面之著作以車輛與其相關工程技術簡介或風景為主,目前對於舊路線之踏查、追尋、憑弔等兼具感性與知性之著作卻付之闕如。幸有鄧志忠、古庭維二位優秀鐵道業餘研究者,將累積多年苦心研究舊、廢線跡心得,毫無私心地藉本書之出版公諸於世,讓埋沒於荒煙漫草之舊、廢線跡得以重見天日,並能抬頭挺胸地陳述著當年曾經對台灣這一塊土地所做出之傲人貢獻;相信經由本書之閱讀,眾讀者必定如沐春風,亦能夠對於各地之產業鐵道,甚至各地之城鄉發展沿革能有更深入之認識與瞭解。

-蘇奕肇(「街貓的鐵道網站」站長)

在國民政府剛撤退來台的時候,若不是糖業鐵路和其他產業鐵路擔負起工業原料產品的運輸重任,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絕不可能這麼輝煌!但這些勞苦功高的產業鐵路確也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被拆除殆盡。他們的事蹟也漸漸被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所幸,志忠和庭維兩位青年,憑著興趣和毅力,整理出這本台灣鐵道運輸歷史的絕佳參考書,憑其兩人多年的地理實察經驗,替讀者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鐵道史料,這份心力,難能可貴。回憶余紀錄台糖鐵道轉眼18年,蒙志忠和庭維兩位晚輩不嫌棄,以筆者之研究方法分析記錄出珍貴史料。間接也了卻鄙人對台灣糖鐵的作一完整紀錄之心願,欣喜之餘,特為文推介,期盼讀者諸君經由本書,能一窺傳統產業鐵道之一斑,並進而互助合作,替凋零無幾的糖鐵留下一些雪泥鴻爪,是所切盼!

-張聖坤(南瀛鐵道工作室前理事長,屏東縣東隆國小教師)

拜讀完由志忠兄、庭維兄合力編寫的《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詳細的內文解說、豐富的影像紀錄,說這是本認識台灣鐵道舊線跡的工具書,一點也不為過。部分鐵道雖然早已消失不見,取代的是親近民眾的環境改造,我們仍可藉由書中的圖文介紹,瞭解並想像該路線早期的榮景與沒落;舊鐵道上兩條冰冷、鏽蝕的軌道,蘊涵的卻是台灣鐵道百年的文化風情,作者的用心考察與深入介紹,實在值得肯定。在此邀請您一同循著舊鐵道的軌跡,享受一趟別具深度的鐵道漫遊。

-LUKE楊鴻嘉(鐵道網站「路總部」站長)

在下認識古庭維也有十多年的時間,對於鐵道的事務他總是不遺餘力。還記得我們認識的地點,是在最近才復駛的舊山線鐵道,當天還一同由勝興車站走路到魚藤坪斷橋拍攝火車經過,才一轉眼時間,舊山線已經變為一條觀光鐵道。看到《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這本書時我相當感動,因為這本書一一勾起我們小時候的回憶,一一紀錄被遺忘在角落裡的鐵道,讓老一輩的可以回味,讓年輕一輩的可以新知,這是一本適合所有人觀看的書籍。我們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就讓這兩位作者利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舊鐵道的故事吧。

-陳俊霖(南方公園鐵道社團園長)

好書免費索取:台灣地景夏日行

image

<台灣地景夏日行>小冊於8月1日起在下列地點提供免費索取:1.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及各工作站服務台(上班時間)。2.各生態教育館、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教育中心。3.誠品書店全國各大分店。4.全國各機場、火車站服務台或旅遊服務中心。5.林務局自然保育網可下載PDF檔。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07309415171.pdf

這本書所謂的<地景>,是比較狹義的<地質景觀>。舉凡台灣具特色的岩石、化石、火山、造山運動擠壓的證據、地形等等,都是美麗且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地景。林務局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大學教授,規劃了13條地景旅遊路線,利用今年夏天,大家不妨參考這本手冊出外走走,看看台灣這些美麗的地質景觀吧!

除了這本免費的小冊子。林務局另外還有發行一本<台灣地景百選>,可在政府出版品展售中心購得。相關參考資訊詳見以下新聞報導。

【記者郭泰淵台北報導】為讓國人瞭解台灣珍貴的地景資源,引起民眾關注地景保育議題,農委會林務局與台灣大學訂7月27、28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2010年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邀請地景保育專家王鑫教授等人現身說法,介紹台灣地景資源及地景保育的重要性,並選出台灣最具價值的百大地景,同時於 28日上午發表「台灣的地景百選」一書。

林務局表示,台灣因位處板塊交界地帶,歷經萬年興盛的造山運動與天然氣候侵蝕作用下,造就了豐富且多樣性的地質、地形景觀,但因地狹人稠且為促進產業發展,許多地區遭受開發壓力,特殊地景常在民眾不瞭解的情況下遭到破壞,為保育台灣珍貴的特殊地景資源,林務局與台灣大學、東華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校合作並組成地景保育團隊,目前已在全台普查登錄了320處地景保育景點,這些地景都是珍貴且具有特殊地質、地形景觀的區域,不但極具美學、科學及教育上的多重意義,更是地球上珍貴的自然資產。林務局指出,本次研討會除了呈現台灣特殊地景的調查成果外,更進一步探討社區參與地景保育策略、文化地景、國土永續發展等議題,地景保育團隊也挑選出百大地景出版成「台灣的地景百選」,主要介紹台灣各縣市珍貴的特殊地景,包括石門、草嶺山崩、新養女湖、月世界泥岩惡地、桶盤嶼柱狀玄武岩、南方澳沙頸岬、印地安人頭、石梯坪、利吉惡地等,書中採用簡要的說明文字,配合不同尺度的地景精美圖片來呈現,除標示所屬的行政轄區、地理區及地質區外,並附上更大尺度的高空俯視衛星影像,可藉此一窺珍貴地景全貌,將成為國人認識台灣地景資源及保育地景的最佳參考書。

林務局說,地景保育是文化資產保存法「自然地景」一章所賦予的重要工作,地景登錄點將隨研究團隊調查結果持續增加,目前登錄的地景中,有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等5處已經依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區域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是管制最嚴格的保護區域。有部分地景則位於其他類型的保護區或國家風景區中,較著名者如太魯閣峽谷、野柳等,但仍然有些與民眾的生活區域相當接近或甚至在私有地內,承受較大的干擾壓力,預計在完成地景普查後將依文資法選出「具有自然地景價值者」予以列冊追蹤作進一步保護,將來,不但政府機關,社區及民眾也能共同保育地景。林務局強調,地景保育研討會除室內演講議題外,28日下午還有北海岸地景的野外考察行程,將由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帶領大家實地探索關渡、石門與麟山鼻的特殊地景,無法參與的民眾於研討會後也可以免費索取「台灣地景夏日行」小手冊親自探索台灣的地景,手冊中規劃了多條地景觀察路線,是國人瞭解地景保育基礎知識及暑假外出觀察地景的最佳參考,詳細研討會資訊及會後小手冊索取地點可上林務局自然保育網查詢(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消息來源:自立晚報

2010年8月25日

1510走讀八里新書發表~八里文化遺址豐富‧文史故事一五一十

【北縣訊】為推動地方區域課程,臺北縣政府出版「1510 八里走讀─人文生態故事輯」,8月25日(星期三)將在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舉辦新書發表會。這是一本由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召集八里地方學校,結合地方生態文史工作者,成立「1510八里走讀」策略聯盟工作坊,歷經一年來的教師專業成長研習,編輯製作出版216頁的地方文史生態故事圖文輯,許多八里地區新出土的文史資料首度公開,歡迎關心文史工作及鄉土教育的夥伴踴躍參加。

   所謂「1510」指的是臺15線經過八里鄉境及其沿線的10個村,經過研究團隊地毯式的田野調查,耆老訪談,將生態文史資料編輯出版,提供學校教師及社會人士到八里走讀,進行深度旅遊學習。該書將八里地區分為六個區域,製作文史走讀故事地圖,並首創「八里老地名地圖」,在八里地方文史工作者:李平、林一宏、劉還月、陳健一、翁淑娟、蘇秋金和周川夏等人的深度調查下,首度製作推出,讓讀者從老地名地圖中,重新看到50年前的八里農業時期的風貌,讀圖懷古,饒富思古幽情。

     八里鄉鄉誌總編輯李平表示,這是八里鄉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史調查,書中揭開了廖添丁的死亡之謎,敘述觀音山石的興起和沒落,臺北國際商港的建造和影響,詳繪觀音山登山步道地圖,並帶您走讀近年來最夯的八里左岸風景線。八里坌文史社學者林一宏指出:地方人應知地方事,歷史是文化素養的底蘊,也是人文環境教育的基礎,這本書的出版,是地方史教育的落實。臺灣民俗學者劉還月特別強調:文史、生態是地方的資產,本書將帶領我們走讀八里,攀上觀音山616公尺標高最高點,俯瞰過去,眺望未來。

    教育局劉和然局長推動地方鄉土教育不遺餘力,其表示有意義的課程與教學必須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並應訴諸對在地的情感,鼓勵各地區學校和文史工作者合作,開發文史教材做為學校教師的本位課程,彌補九年一貫課程的缺隙。參與協辦的臺北縣環境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木城說:觀音山海拔多少?觀音山下的古墓群怎麼來的?八里最大的溪流是哪條溪? 紅水仙溪的溪水為什麼是紅的?臺北大港跟八里的的未來發展為何?廖添丁在八里是怎麼殞命的?大坌坑遺址在哪裡?這些都是身為八里人應該知道的。

   「1510八里走讀」將於8月25日假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新書發表會,與會人士將獲贈新書一本。該書已製作成數位電子書,並將公布在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網站/資源分享/出版品項下(http://web.sdec.tpc.edu.tw/se/DocLib2/Forms/AllItems.aspx),歡迎關心地方文史人士上網下載。

資料 詳洽:教育局環教科科長黃詩芳 電話:29603456#2741
撰 稿 人:教育局輔導員林愛玲 電話:26100305#31

image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