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2年12月23日

從1945美軍空照判讀「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製糖所壽工場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現壽豐鄉)轄有壽、賀田、月眉、豐田、水璉等五村,而鐵道臺東線鐵路西側的「壽村」(現壽豐村)則是壽庄行政中心所在。當時殖民政府當局執行「獎勵糖業」以及「官辦移民、獎勵私營移民」等政策,因而「賀田組墾殖會社在1899年」於鯉魚尾(壽豐鄉志學至共和一帶)開始進行土地開墾事業,1904年在吳全城設「賀田組農場」及黑糖部,生產紅糖運銷日本,是花蓮製糖的開端。

賀田組農場
圖1:吳全城賀田組農場(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1910年「賀田組農場」併入「臺東拓殖合資會社」,並於1912年改組為「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1913年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在壽庄(今日的共和村)設立「壽」工場,大量引進人力耕作製糖,並設立辦公廳、員工宿舍等,此為現今花蓮農場及農墾區之前身。1914年壽工場併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製糖所壽工場。

壽製糖工場
圖2:「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製糖所壽工場(資料來源:東台灣展望)

    二戰末期壽工場遭盟軍轟炸,滿目瘡痍,1945年國民政府糖業監理委員會接管後決定拆除壽工場但保存酒精工場。1952年國防部於此設立「花蓮大同合作農場」,1955年花蓮糖廠將酒精工場搬遷至光復,原場區(含宿舍區)併入合作農場並改隸屬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9年原壽工廠宿舍區改名「花蓮農場」沿用迄今。接下來讓我看看美軍轟炸時的壽工場吧。

so01
圖3.1945美軍空照中的壽工廠 (資料來源L中研院GIS中心)

so02
圖4.Google地球衛星影像中相同位置的壽工廠現況

   昔日的製糖工場現在已經消失在地表中,取代的是聚落的平房與破碎的農耕地。然而昔日的壽宮仍場仍有部分的遺址隱藏在聚落的角落中,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去一趟訪談看看。此外,工場北邊的宿舍區,今日雖已成為花蓮農場,但當時的部份的宿舍仍保存下來,比對以下歷史空照,就可清楚看到是哪幾棟建築被保留下來了。

so05
圖5.壽工場宿舍區(資料來源L中研院GIS中心)

so07圖6.花蓮農場Google衛星影像

從1945美軍空照、舊地圖看"吳全城開拓記念碑"(101年縣定古蹟)

    吳全城開拓紀念碑與花蓮地方開發史密切相關,為該地拓墾與製糖產業發展之重要紀錄實物,亦為花蓮漢人開發史的重要紀念物,極具歷史文化價值。這紀念碑終於在今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坦白說真的有點晚,幸好還沒被破壞或拆除)。

stone01

   根據花蓮縣文化局網站的說明,賀田組開拓紀念碑全文如下:「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價厲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概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邇來移殖內地人(指日人),並愛撫使彼本島人(日人專指臺灣之漢人)、高砂族(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十五年九月廿四日建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stone03

   根據自由時報11月23 日的報導:壽豐鄉長張懷文說,吳全社區內這處日本人留下的記念碑很有歷史意義,但多年來雜草叢生、環境髒亂,鄉公所計劃成立史蹟公園,為此今年初提報計畫給花蓮縣文化局審查,最近通過指定為古蹟後,將加緊腳步,由於記念碑及周邊土地為台糖所有,希望能爭取無償撥用讓鄉公所妥善整理。對此,台糖花蓮區處表示,台糖國營企業受立法院監督,依規定不可無償撥用,年租金以每平方公尺申報地價十%計算,包含記念碑及周邊面積近二分地,年租約二萬餘元,但行政機關租用可以再打八五折。也許很快的我們就有機會看到周邊整理為史蹟公園了。

吳全城開拓紀念碑所在位置的現況衛星影像(1公尺解析度),目前的開拓紀念碑已被淹沒在樹林中,不易從衛星影像判釋。

stone02

下圖則是1945年美軍空拍下的吳全城聚落影像,可清楚看到開拓紀念碑位置(照片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白色部分)

stone4

    從此歷史空照中可看出吳全城當時還只是一個很小的聚落,那麼紀念碑上署名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怎麼會選在此立碑呢? 仔細看下面這張1929年的五萬分一地形圖就知道囉。左下角今日壽豐車站後方就有一個鹽水港製糖工場,往上延伸有製糖用鐵道,穿越今日的東華大學校園,連結到賀田村及賀田車站(今日的志學站)。吳全城剛好位於整個製糖原料運輸路線的中繼站位置,而鹽水港製糖會社就在此設有辦公室,開拓紀念碑就設於當時辦公室前廣場處。

賀田組

2012年12月17日

國家文化資料庫推定老照片之考證-農場眺望-豐田村日本移民墓園

     延續上一篇文章,筆者在搜尋國家文化資料庫老照片時,同樣也發現這一張<推定花東地區之日本人移民村風景>,內容主題為農場眺望。不過這張農場照片,怎麼看應該都會看到在田中有四處非常明顯的"突起物",仔細在看一下,應該可以判斷出那是墓碑。如果只是尋常的農場眺望,這張照片也未免有點"特別"了些吧。

   熟悉花蓮移民村歷史的同學應該知道豐田村有一個<俱會一處>的移民村石碑。所謂的<俱會一處>是日本佛教密宗所特有的靈骨塔,其意為:不論你是否為信佛之人,當你往生後,經由密教師父加持超渡,你將得以與佛相聚(參考自豐田文史導覽手冊)。這俱會一處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家族靈骨塔,而該座靈骨塔則為松林家族所有。國家文化資料庫這張"農場跳望"的照片,是否就是包含聚會一處的日本移民墓園呢? 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image

image

照片中最左側的的石碑,是否跟現在的俱會一處碑外型非常相似呢? *

image

如果你仍懷疑,那我們就再把Google地球搬出來吧! 就在現今俱會一處的地點來看看背後的山景。

image

很神奇吧。沒錯,這張照片應該就是2010年被登錄為<豐裡村移民墓葬園區遺構>的歷史照片。從現址另外發掘出來墓碑來看,僅聚會一處碑保留在原址,其餘包含香月家族墓碑、平井氏墓碑、密教鎮地石碑等都已不在原處。 這張照片應可提供相關單位重新規劃此墓葬園區的重要參考。

想去這地方看看嗎? 請參考下圖衛星影像:

  • 紅色箭頭處為聚會一處碑現址
  • 藍色箭頭處為廣島式菸樓屋頂(通風口處)
  • 白色箭頭為豐裡國小現在大門口

image

廣島式菸樓照片image

豐裡國小(豐田小學校)的百年校門老照片踏查

       坐落在豐田地區的豐裡國小,其前身為豐田小學校,成立於1913年,明年即將就要屆滿百年。這樣的一個老學校,校園內雖然有個登記有案的歷史建築,可惜校園景觀已跟日治時期差異甚大。校園建築物的座向、校門口等都有戲劇性的變化唷。

   筆者會關注到這間學校的校門,主要是在國家文化資料庫搜尋老照片時,無意間看到一張校門老照片,該照片的名稱為<推定花東地區之日本人移民村風景>,資料庫的詮釋資料說明如下:照片與表中各移民村之解說均不符合只能推測試花東地區日本人移民村之風景。然而,看到這照片背後的山景、校門口的植栽、以及校門後的建築,讓筆者有強烈的直覺,這似乎在哪裡看過…

image

image

   現今豐裡國小的左側圍牆,其實就是當年的校門口,且正對著日本移民村時代的移民指導所。以下衛星影像中的白色箭頭部分就是當年的校門口位置。校內的師生還很用心地利用圍牆彩繪標示了豐田小學校時代的校門位置(Gooelg街景保留了圍牆彩繪的影像,現今則因為油漆剝落,很難看清楚這些字樣了)。

image

image

要辨識出該老照片的位置,其實最重要的,是透過背後的山景.在這個街景地點,轉換為3D的地形,用相同的視角往山區看過去,可看到背後的山脈輪廓,依稀跟照片中模糊的山陵線是吻合的。

image

此外,從1969年的美軍CORONA衛星影像(下載自中研院GIS專題中心網站),也可看到當時最主要的校舍就在舊校門口的後方。

image

下次若有機會到豐裡國小,除了去看校內那棟歷史建築之外,不妨也去看看這個舊校門遺址唷~

image

OpenStreetMap開放校園地圖:東華與交大成果分享

     在國內開放街圖(OSM)的推動下,東華大學與交通大學本學期已分別由其校內學生進行校園地圖的繪製。由於OSM的地圖是由類似WIKI的方式讓使用者自由描繪地圖,從中也可看出兩校學生對於校園的詮釋、圖例選擇、繪圖關心之重點的差異。在這兩校學生的用心繪圖之下,這些OSM校園地圖的內容與更新速度,就會超越校園官方網頁中的制式化地圖。同學們也請觀摩一下彼此繪圖的優點,看看如何讓自己的校園地圖內容更符合同學的需求。
東華壽豐校區校園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交大光復校區校園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2年11月12日

專題演講:Open Street Map的技術、發展與公眾參與

  • 日期:11/21上午9:10-12:00
    (9:10~11:00專題演講;11:10-12:00上機實作)
  • 講題:Open Street Map的技術、發展與公眾參與
  • 講者:鄧東波 荷蘭屯特大學地理資訊科學與地球觀測學院博士候選人
  • 主持:郭俊麟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本次專題演講將介紹台灣開放街圖(OSM)的發展背景,並探索OSM最新技術發展、應用推動、和公眾參與及交流的平台,冀期讓以社群為主的OSM地圖能成為日後產官學界共同推動的目標,並培更多OSM的繪圖人才。

1121演講網路版

2012年10月20日

中研院人文社會圖書館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暨GIS專題中心參訪

臺灣文化學研究所 黃芃 特別報導     

    為使修課同學更了解數位典藏,並藉機會進行數位人文人才之就業探索,本學期"人文數位與GIS專題"課程,特別規劃參訪地點定為中研院人社圖書館及GIS專題中心。

image

    中研院人社大樓圖書館前集合之後,由林玉雯女士帶領參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特展-原物原影數位豐。應數位典藏的原則,展場陳設以影音、解說牆以及互動媒體替代文物擺設;經由解說,同學更加了解數位典藏展所要傳遞的訊息,以及其多樣面貌。

image

   接著移往地圖室,觀察人員現場工作實況;聆聽地圖數位化的步驟與注意細節;了解航照及底片如何保存,以及航照如何拍攝等等。此外也了解欲從事數位典藏的人所需之人格特質。從中了解地圖、航照數位化工程之龐大與細膩繁瑣的功夫。

image

   行程最末往會議室聽取GIS專題中心計畫之成果介紹。廖泫銘研究助技師的簡報詳細介紹了當前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的成果網站,如何取得數位典藏的地圖,以及數位典藏如何加值應用;例如圖像應用、賦予故事加值…等等。又此可窺見數位典藏相關計畫雖然即將結束,但是典藏物的應用才正要展翅。

image

image

    參訪結束後,同學在晚餐時間分享見聞:一個下午的參訪中,體會中研院非但不是外人止步的學術聖壇,而是可以親子共遊,附知識與休閒於一體的博物館群。對於數位典藏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或者開啟同學未來從業的可能。每位同學在參訪中得到的也許不盡相同,卻必然有顆種子埋於心中,等待某日萌芽。

image

2012年8月30日

100_2東台灣歷史圖像與行動數位導覽_課程簡介

      為了回應台灣產業轉型、社會與環境變遷需求下跨領域、文化創意及具高度人文社會關懷熱情之整合性人才培育的需求,教育部顧問室於100年8月啟動了「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規劃由高等教育師資投入智慧生活新興領域教學,並同時誘發產業資源的投入,強化智慧生活教育的教學能量。當前導入智慧生活科技的新興產業中,「文化創意產業」是發展快速、與常民生活緊密關聯,尤其與臺灣當前整體國家戰略深切相關。因此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發展重點的「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跨校教學聯盟(簡稱智活文創教學聯盟)」強調以「創意」及「科技」作為創新因子,加入既有的生產、空間、環境、自然、歷史文化,由此來創造附加價值,擴張市場規模、提升競爭優勢,建立台灣下階段產業與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礎。

    「東台灣歷史圖像與行動數位導覽」為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下,由「智活文創教學聯盟」所開設的數門先導性課程之一。該課程屬於智慧生活「雙層三明治課程架構」的高階實作專題課程。課程內容結合文化導向智慧生活科技的最新應用趨勢,一方面反思當前文史數位典藏使用的現況與加值需求,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揮文化創意與跨領域學習的效益。由於東臺灣位處臺灣後山,其自然環境、族群關係與文化發展有其獨特的面貌,本課程規劃從老照片、舊地圖與歷史航照等歷史圖像資料,作為文化導向智慧生活科技與在地文史觀光與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觸媒」,以日漸普及的行動導覽平台裝置上,進行數位成果的加值、導覽遊程規劃以及結合智慧生活科技平台的文創導覽活動設計。

image
圖1.本課程的教學模組與實際授課內容大綱

    本課程的三個創新特點,包含「T型創新人才培育設計」、「可移植的課程模組化設計」、「智慧生活科技的場域實作應用」。本課程不僅是少數從人文學科導入智慧生活科技應用的跨領域課程,教學過程也特別重視田野的調查與場域現場的智慧生活平台實作,除了將與在地社區串連,也將與資策會開發行動導覽平台的技術人員合作進行Living Lab的實證與文創活動設計。整體而言,本課程達成的學習效益包含:

  1. 歷史圖像的數位解讀與加值應用:包含老照片與現況地景的的古今對照、影像編修,與歷史地圖的時空套疊、定位;以及相關文化創意軸線的思考。
  2. 智慧型行動導覽平台的後台管理與內容建置:包含POI(景點)、LOI(景線)、SOI(故事主題)的腳本撰寫、圖文設計、影音剪輯、以及相關屬性清單的建立。
  3. 創意行動導覽遊程的設計能力:以歷史文化圖像為媒介,結合在地特色產業、觀光景點、歷史地景等元素,建立具文化創意與產業活動的行動導覽遊程。
  4. 運用最新行動導覽載具的能力:能熟練使用各類型的行動導覽平台(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為型投影機等),了解不同平台間的優勢以及可運用的導覽模式。
  5. 網路社群經營以及數位傳播行銷能力:利用本課程以及教學聯盟的網站,將本課程的實作成果與創新設計產品,發表並分享至網路上,創造新一波的數位傳播與文化行銷的各種可能性。

本課程的專家論壇與場域實察過程,已出版四本成果手冊。讀者可由以下電子書連結線上閱覽。

2012年8月29日

<轉載>數位地圖秘辛與反思

數位地圖秘辛與反思

鉅亨網編輯楊琇羽 綜合報導 2012-08-29  17:3

數位地圖是行動裝置最受歡迎的應用之一,但是這些免費的地圖裏面透露著哪些訊息與秘密,你,想過了嗎?

英國《衛報》記者 Oliver Burkeman 近日撰文提出對地圖科技的看法,也對此提出一些哲學性思考,而非僅止於隱私權保護的考量。當前地圖科技商業應用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盡至者,當屬谷歌(GOOG-US)。一回它在群聚全球科技菁英大會上,留下科技歷史性的一頁;拼接一起的八個大型液晶螢幕,播放著 Google Earth 衛星影像,透過前方搖桿操作影像移動的位置,就恍如飄浮在上空俯瞰地球。

图片说明
(圖片翻攝自 Google Earth)

許多人接觸谷歌衛星影像地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快速移動至自已最熟悉的地區,再透過不斷放大畫面,從上空重新認識以往熟悉的街道與空間。

不過,谷歌這項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獨門功夫,蘋果(AAPL-US)卻不讓其專美於前。蘋果在今年 6 月一場開發商大會上正式宣告,新一代 iPhones 與 iPads 不再搭載谷歌地圖,要的人自己下載安裝,未來取而代之的是蘋果自家研發的地圖。

地圖變革

倫敦大學製圖歷史學家 Jerry Brotton 表示,文藝復興時代地圖的製作從手繪進階到印刷,這項改變讓地圖變得普及。近幾年流行的數位地圖,則是加速地圖的發展與應用,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舉例來說,許多人可以透過智慧手機查詢地圖與最便捷的路線到目的地。

Axis Maps 繪圖公司創辦人 David Heyman 指出,谷歌在 2005 年推出地圖服務,此前,人類都是憑著紙本地圖慢慢地尋找道路與地名。谷歌地圖誕生後,使用者在輸入地址時,網頁也會出現目標地點相關的其它資訊,例如房屋出租、或是在某地最棒的印度料理餐廳。

有關 Google Earth 誕生的故事,谷歌共同創辦人 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曾表示,一回美國新聞網播放美軍轟炸伊拉克的衛星影像,這個衛星影像深深吸引著他,該影像是由美國中情局資助成立的衛星圖像軟體公司 Keyhole Inc. 提供。資金雄厚的谷歌,後來買下這家公司,並在 2005 年推出 Google Earth。Page 買下 Keyhole 的理由是因為覺得這項功能很酷,但 Burkeman 認為此言差矣,Page 買下這家公司與建立 Google Earth,背後是為了整合搜尋功能與增加商機。

地圖商機

谷歌的 Google Earth 與地圖確實吸引消費者目光。表面上,這樣的功能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樂趣與便利,但背後卻挾帶龐大搜尋商機。搜尋引擎幫助用戶從龐大資訊當中取得重點,再來與地理空間結合,商業機會由此而生。用戶透過谷歌搜尋功能輸入餐廳、診所、租車公司等關鍵字,廣告主的曝光與商業機會就隨具地理關聯性的搜尋結果而至。另外用戶在透過谷歌或蘋果搜尋資訊時,這些資訊同時也會被寫入業者的數據中心。

到底這些公司搜集了你什麼樣的資訊?而他們要這些資訊目的何在?這樣說好了,當你透過智慧手機使用地圖服務,搜尋服務提供商就愈能夠掌握你現在的地理位置,而用戶接下來就會取得所在地鄰近商家的廣告。而在查詢兩地之間的交通建議時,Burkeman  推斷建議路徑有可能不是最便捷,而是有途經廣告主商店的最便捷道路。透過使用智慧手機全球衛星定位與室內定位系統,服務提供商愈能夠掌握用戶所在位置,因此商家能夠藉此每日做最有效的行銷資源配置。

數位地圖焦慮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地理資深講師 Martin Dodge 表示,數位地圖正在形塑我們的生活。Dodge 強調他不是偏執狂,但他懷疑這種免費又看似無害的服務,可能正無形中收集與判讀用戶的各種行為模式訊息。

地圖及隱私權保護焦慮愈來愈高,正如紐約州參議員 Chuck Schumer 所說,人們在私領域應有免除被高科技窺伺行為與隱私的權利。德國法律同意個人有權要求谷歌街景視圖,將用戶住家外觀影像模糊化。

谷歌與蘋果堅持,他們對於用戶個資不感興趣,系統也必須透過用戶長期使用該服務,才能夠取得具商業價值的數據。不過《衛報》Burkeman 認為,谷歌與蘋果的地圖服務可能不僅止於在一旁觀察我們的喜好,有些時候還塑造我們的喜好。谷歌的地理空間技術專員 Ed Parsons 有回在科羅拉多州一場會議上提到,地圖功能是提供人們生活的便利還是恐懼,僅在人們的一念之間。

地圖哲學問題

Burkeman 也提出有關科技的哲學性思考。他指數位地圖無所不在,把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抽離,並過度依賴智慧手機的數位地圖,因此無法有機會感受到在一座城市中迷路的滋味,從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在搜尋資訊過程中,還會被其它相關搜尋結果干擾分心。另外,有了這些科技輔助,人們也毋須停下腳步,向他人請教指點方向,未來人們與這座城市,是否會更感疏離?

有人悲觀,有人則樂觀以對。繪圖公司創辦人 Heyman 不認為現在有了科技的幫助,人們就比較不會迷路。Heyman 表示當他走到一座新城市,他會更隨興走逛,因為他知道有地圖科技在身邊,就一定有辦法走回原地,不用因擔心迷路而減少在這座新城市冒險的樂趣。

總而言之,Burkman 提醒讀者注意,地圖科技並非是完全客觀中性的服務,人們不應過於依賴科技來決定生活的態樣。誠如過去幾十年或百年前各個國家的官定地圖,它反應的是掌握政治或軍事權力者的世界觀,以及他們想要人民看到的世界,並非代表真實客觀的地理樣貌。

到了現代社會,權力已出現位移,掌握科技的人掌握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而這些 「新掌權者」 多集中在美國加州矽谷。Burkman 語重心長表示,他不是要教人反對地圖科技,但是要提醒人們要能意識到,他們正從掌握科技大公司的利益出發或角度在看世界與行動。

2012年8月21日

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的數位人文考察(摘要)


    臺灣在二十世紀末啟動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十多年來的執行與圖資蒐集已有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日治時期的大比例尺地形圖,藉由國內各典藏單位的彙整與海外徵集,從1896年的二萬分一迅速測圖到1944年五萬分一的編纂圖幾乎都已全數蒐羅齊全。目前最常被使用的日治大比例地形圖主要為《臺灣堡圖》與《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前者測量範圍以平地為主,約占台灣面積的60%;後者以西部平原為主,測量範圍僅占台灣面積的45%。而測繪範圍含括台灣全島日治後期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卻因測繪期間最長,版本最複雜,且因二戰期間作為軍事密圖的嚴密管理,至今仍無完整的典藏研究報告,甚至有不少與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混用或誤用的情況。


日治後期的五萬分依地形圖不僅全部是經正式三角測量的基本圖,部分地圖使用空中攝影併用地面攝影的方式製圖,提供了日治前期臺灣中央山地未調查完成的詳細地形資訊,且個別圖幅(總計110個圖幅)往往有多個版本,直至日本戰敗為止,20年間一再更新補測,因此在邊界、聚落、道路等方面留下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環境資訊,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過去未受重視的原因,除了同是日治後期的臺灣兩萬五分一地形圖、中央山脈及東部地區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廣泛使用之外,戰後國民政府沿用美軍戰時測繪的五萬分一地形圖,並修訂為聯勤版地形圖有密切的關係。

    本研究欲藉由地理資訊系統(GIS)及相關數位科技,將目前已可取得的日治後期五萬分一地形圖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圖資來源包括中研院數位化的水利署、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日本學生社復刻出版、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數位典藏圖資、日本國會圖書館、國土地理院的複印本,以及東京大學捐贈台大圖書館的外邦圖數位典藏圖資。本研究將藉由數位人文的考察,嘗試回答以下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幾個關鍵性研究課題:

1.       釐清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的四大測繪類型及其圖幅範圍,包含(1)1920年代由《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縮製而成的編纂圖(2) 1930年代補測的高山地區地形圖 (3)因戰事及國防因素圖幅的改版與要塞地空白的覆蓋 (4)終戰前夕對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區及部分平地軍事地區的測繪。
2.       探討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測繪的20年間,不同時間序列及歷史發展背景下的圖幅測繪位置及其空間變遷,尤其是分析日本殖民政府在終戰前測繪區域的地理特色及其空間意涵。
3.       本套地形圖日治後期測量精度最高的地圖,本研究將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套疊分析,這套地圖在行政邊界、蕃界、蕃社位置、戰時新增軍事設施及道路,有哪些其他地形圖上不易得見的地理資訊,並舉例分析驗證。

前數位時代對於歷史地圖往往只做到圖面的掃描存檔,但也常出現各種版本也混淆不清及圖幅的誤判,或因為圖資蒐集的不完整,導致詮釋資料紀錄的不足。今日藉由不同數位典藏來源的交叉比對,以及數位人文技術的展開,不僅可更清楚釐清日治後期最具代表性的五萬分一地形圖的繪製脈絡,也將運用空間資料探勘、圖資空間分析等方法,處理前數位時代難以觀察的人文現,進而深化台灣在日治後期的歷史地理研究。

2012年7月16日

嚴長壽談人文觀光:觀光客來台灣,不是為了奢華的生活,而是要來台灣過最真的自然生活

我一直很佩服嚴長壽先生及工藝平台文化基金會對於教育以及花東觀光、文化的努力。以下是嚴長壽先生最近一篇有關對於台灣人文觀光的看法,轉載跟各位分享。

------------------------------------------------------------------------------------------------

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15)日指出,台灣應該追尋的未來方向,也是台灣最值得觀光之處在於人文,也就是我們的人和文明的程度,這也是鄰近日本、韓國,香港、上海和歐美人士把台灣當成主要旅遊市場的關鍵。

嚴長壽說,台灣要向國際行銷自己,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以及宗教家、藝術家在教室以外為人們帶來的教育,才是台灣的新價值;應該鼓勵逐草而居,隨大自然變化來尋找旅遊的價值。

嚴長壽表示,人們不應再追求包裝型的觀光,像杜拜在高溫下靠能源作出滑雪的地方,在空地上作出無人島再蓋飯店,但這種人定勝天,卻付出代價,經營成本高,最後還是轉嫁到人類身上,值得反省。

目前正協助星雲法師管理一座民辦學校的嚴長壽,昨天專程從台東北上。他說,希望能由學校先教小朋友學會做人,再把原住民的音樂、藝術融入教育,動員志工以雙語辦校,以節能減碳建造示範小布落屋,採風力發電,不需靠公共電力,「以品格教育,厚實國際競爭力」,培養未來的在地台灣人。

在花東推動新型式觀光的成果累積下,嚴長壽說,許多日本、香港文人到台東LONG STAY,回去後在當地媒體整版介紹台灣,認為當今文明與開發的競逐中,尊重環境、體驗文明的台灣是世界的先行者。

「實際上,花東地區能掌握人類旅遊的模式及生活方法,是令人感動的。」他說台灣可望被定位為「生活的大國」,觀光客來台灣,不是為了奢華的生活,而是要來台灣過最真的自然生活。

嚴長壽提醒,台灣的觀光如果仍是暴飲暴食的觀光,就沒有未來。他以近來很熱門的離島開發話題為例,認為應有的作法,不是某人投資多少錢,不是加大當地機場,這些只會花費比本島開發更昂貴的成本,在缺水缺電、又動用海洋資源,導致氣候變遷。

他說,最適當的方法,是要靠島上人口的數量及能力規劃開發計畫,否則,未來如果爆發嚴重的問題,政府要付出的代價更大。

他強調,台灣已是小康家庭,不要再以奢華來蒙蔽有錢人,台灣的模範是瑞典,以世界公民的態度,珍惜人類共有的能源,台灣要學習這般國家的品格,以寬廣視野與心胸的教育,把知識分子責任,灌輸到文化裡,這是大陸最為缺乏的核心,也是台灣能夠作到的旅遊新價值。

-----------------------------------------------------------------------------------------------------------------------------

image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花蓮場演講

2012年6月13日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成果與心得分享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已圓滿結束,東華大學的同學們表現非常優異,入圍七組中,共兩組進入決賽,在激烈競爭中碩士班同學榮獲全國冠軍,大學部的同學取得佳作的成績。
001
圖1.入圍決賽各校同學及評審合照(左2師大張國禎老師、左3台大溫在弘老師、右1政大詹進發老師)
6/7日上午決賽評選後,下午在互動國際的ARCGIS10.1版發表會中,假台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進行頒獎典禮,決賽各校成績及作品名稱如下:
image
圖2.決賽隊伍名次,錄取第一名到第三名及佳作兩組。
003
圖3.台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的盛況
002
圖4.獲得佳作的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大三同學
003
圖5.獲得全國第一名的東華大學臺灣文化所及華文所同學組成的團隊
004
圖6.大會頒發的第一名獎狀
006
圖7.大會頒發的佳作獎狀
老師全程參與了決選的過程,在看過其他隊伍的簡報與創意後,其實蠻為本系其他在初選或複賽中止步的同學覺得惋惜的。其實你們主題創意以及企畫內容應該都不比這些入圍的團隊差,以下老師從評審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議給同學們作為下次參與類似競賽活動準備之參考:
1.第一階段初選是由互動國際數位的GIS專家們先篩選出30隊進入複賽,這階段的審查重點除了主題創意之外,同學也必須要展現出掌握活動平台的能力,尤其是平台上需要建置足夠的景點供評審參考。許多同學可能太專注在"企劃"的思維,而忽略的平台"實作"的重要性,雖然這次比賽的平台功能比大家熟知的Google Earth陽春許多,但在功能有限的工具中若能發揮出最大的實作可能性,就能馬上吸引評審的目光,透過互動式的地圖呈現也更能體會同學們主題創意的構想。
2.什麼是創意呢? 創意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套過想像與發明,讓某樣事件或事物,更有新意。創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要透過結合其他的可能性、改變現有的思維或延伸應用現有的想法,來產生新的點子! 這次競賽中有些同學選擇的主題也許很貼近生活的需求或當下的時事,有些也許反映了同學們獨特的興趣,然而並非每一種主題都適合使用VGI平台,或者應該說同學必須思考哪些主題用了VGI的概念或這樣的平台可以改變現有的思維、創造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3.部分參賽同學對於VGI的概念並未全然掌握。VGI並不等同於GIS的應用,除了"地理資訊"之外,更重要的是V(Volunteer)的概念,也就是"公眾參與"的導入及其在地理資訊議題上的延伸。少數同學可能因為修習過GIS課程,而將此活動誤以為是GIS的主題應用,整個企畫過程都陷在傳統地理資訊系統應用的框架中,雖然在空間分析方法以及相關應用有不錯的想法,卻忽略了公眾參與的意義及其可能顛覆傳統GIS應用的機會。
4.書面審查的重點中,(1)主題說明、與活動精神之契合性(2)構想說明與理念闡釋、整體創意性,這兩點同學大概不會失焦,但(3) 上傳資料之內容豐富度與品質及(4) 分析方法之說明與上傳資料實際分析之結論,則是許多同學忽略的重點。雖然競賽準備時間很有限,但企劃仍需要有足夠說服力的上傳資料佐證你的創意,同時也需要有展現出同學過去在GIS課程中所學過的分析方法,並能對上傳資料有適切的實際分析結論。
5.卓越的創意作品很少是靠著個人洋溢的才華或快捷的方式一蹴即成,而常是需要經過探索(Discover)、界定問題(Define)、概念發展(Develop)、付諸實行(Deliver),即所謂4D流程中,不斷的淬礪,讓想法在發散與收斂中反覆去蕪存菁,最後得出來的結果。此外,企畫書書面報告寫作的邏輯性、易讀性,乃至於決選簡報PPT中圖文展現上的創意都會是審查的關鍵。
以下是本次競賽第一名"花現時光機"的參賽同學們所撰寫的獲獎心得,提供給各位同學參考,相信你們應該可以在他們這些簡短的文字中獲得不少啟發才是。
007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獲獎心得
黃同弘
這是在一個封閉平台中進行的VGI競賽,我們必須接受系統的不完美,才有辦法想像其後的可能;我們必須坦承DATA的必然不足,坦承研究分析是紙上談兵,坦承缺點,如此才有可能在模擬中改善設計使其更具可行性。
我們不斷地思索,從最初激發出一個自以為很棒的創意,然後相互間反覆詰問,創意還要更有創意;在交件的那一刻,創意面至少經過五六回反覆考驗,而執行面我們越是反覆、越是明瞭它的不足。這也是指導教授所給予我們的幫助,他不提供創意,他讓學生提出創意,然後盡可能從各種角度質疑、挑戰與推翻。對於創意,這是必要的折磨。
我認為【花現時光機】的得獎,不是因為它有很棒的地理資訊,或它有很棒的架構,我們自知它不夠好,明白它幾個大瑕疵。而其他組的創意可能還未經磨練,或者他們執著在本科專業領域所要求的GI,他們做出自以為完美的設計,但忘了一開始的出發點:V,公眾參與。公眾參與的能量是無限大的,大到足以修改設計甚至推翻設計。
我認為入圍決賽的隊伍,大半都達不到VGI的程度,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始終把V擺在第一位所以得獎。此外,說明書撰寫、簡報呈現、口頭報告排練,我們下的準備功夫應該是比其他組多許多倍,這也可能是脫穎而出的真正理由。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獲獎心得
王新日
從此次活動參與中,讓我了解另外一種不同於過去所學的地理資訊系統概念,VGI自發性地理資訊系統是一種結合公眾參與的想法,藉由公眾力量來收集與彙整空間性相關資料,不同於GIS的資料收集可能都是由公私部門專業性的資料取得與彙整後的分析,這樣的資料往往有時效性不佳的問題,在更新上非即時性而導致資料可信度不佳高,因此VGI可以補其不足之處。
由於現代人對於資訊的掌握要求非常高,舉凡休閒娛樂都逃不了,每次出遊時總會想要計畫好一切,特別是出國旅行,只可惜每次在旅行準備做功課時,總會發現在官方資訊上總是過時的,甚至有些推薦店家已經關門了,有些推薦的景點並不是那麼吸引,總覺得這樣的資訊可能需要及時的更新,因此大部分的人喜歡藉由BBS的社群資料作為自己的資訊獲取,因此藉由朋友彼此之間或者在共同主題下的資料相互流通是大家最需要的。
自發性地理資訊系統由於是屬於公眾參與且幾乎是生活化的取材,一來增加資料的即時性外,相關部門也可以透過這樣的公眾參與的力量,增加活動執行的推動力,讓任何議題不再只是專家學者的想法與觀點,公眾力量由下而上的推動或許讓議題的討論與呈現會更加多元性。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獲獎心得
葉益亨

當我們在課堂裡學到了VGI這個概念,想的是如何企畫一個迷人又實用的主題,可以吸引使用者,然後使用者再自發提供資訊給後面的使用者,所以基本上希望是個好玩、有知識性及知性且普羅大眾的東西;今年四月,參加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在南投牛耳的「智慧行動導覽研習」活動中,讓我學習了解一個平台或是一個工具,如果可以有跨產業、跨單位,甚至是需要產官學的合作,可以讓資訊更多元化,內容更有深度,也就能使更多人受惠,無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也因此在企畫時,當我們確立了主題後,除了提供主體的花卉的資訊外,我們加入其他與「花」有直接或皆相關的資訊,例如:氣象、交通、花卉辨識、花卉百科、花語、周邊的商家、觀光景點等,並也期望能夠與政府部門合作舉辦活動,讓一個平台可以有極大化的功能。所以,我想「花現時光機」或許我們主題的創意不是特別的,但是與其他提案最大的不同的地方也就在於:企畫內容上,我們不僅提供的主體的資訊,我們更結合了產、官、學,而讓「花現時光機」更多元、更有深度。

2012年6月5日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決賽入圍名單

「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 入圍決選(賽)之隊伍公告如下,本系共有兩隊入圍決賽,分別是"『螢』光閃閃.黑夜裡的小小燈籠"及"花現時光機",讓我們期待他們在最後決選的優異表現(決選將於6/7上午9:00在師大校本部誠301階梯教室舉辦)。

決選(賽)入圍隊伍
1
C1010425016
你不知道的一百元
2
F1010425009
青菜底加啦 - 農產品產地直銷,讓您吃得便宜又健康
3
F1010425014
 『螢』光閃閃.黑夜裡的小小燈籠
4
F1010501023
  花現時光機
5
N1010503054
這株可以吃嗎?植物圖鑑 VGI
備註:排序以報名編號開頭英文字母順序排列,與名次無關。

本系入圍前三十強的組別有七組,表現也非常精彩。你們能在全國近一百隊中脫穎而出,也足以證明你們的實力了。


國片.景夯(台語)
簡鈺錡
黃雯婕
黃喆信
 
 
『螢』光閃閃.黑夜裡的小小燈籠
陳筱軒
范姜尹婷
徐譽芳
林欣怡
 
花現桐趣
郭映婕
黃文宣
李明澄
陳逸欣
 
花現時光機
黃同弘
王新日
葉益亨
 
 
小農夢工場
邱宏凱
劉品煜
廖英智
劉秉旻
 
流浪到雲端~喵喵與汪汪的VGI通報企劃
洪珮瑜
劉奕伶
詹彥慈
孟錚溫巧如

搶救古蹟大作戰
陳彥伯
易亞力
莊明憲
范暐鵬
 



 


2012年4月30日

2012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徵稿中



【會議宗旨】
針對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的學術研究、資料近用、人文社會應用、教育推廣、數位典藏技術等層面,提供學術交流平台。

【徵稿主題】
與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理論探討、應用、推廣、技術發展相關之論文。如:
1)人文社會科學:語言、文學、考古、生態、社會、經濟、政治等應用。
2)自然環境生態:地質地形、地景保育、動植物地理資訊、醫學地理與公衛。
3)資料近用:智財權、授權機制、資料供應、應用加值、傳播分享。
4)教育應用:教材教法創新、中小學教學應用、大學課程融入、社會教育推廣。
( 5 )數位典藏技術:網路GIS應用開發、資料視覺化、資料庫整合管理

【會議日期】20121016日(二)~17日(三)
【會議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

【重要時程】
提交論文摘要截止:2012/06/17
摘要審核通過通知:2012/07/05
論文全文收件截止:2012/08/25
線上報名時程:2012/06/1709/25

◆投稿方式
請上網填寫個人報名資料表並寄論文檔案。
1) 個人報名資料表
---------------------------------------------------------------------
2) 論文檔案:
請依論文摘要規範書寫,並將檔案命名為:投稿人姓名__論文摘要名稱.doc
---------------------------------------------------------------------
3) 投稿程序:
登錄投稿資料表後,將論文摘要寄至計畫專屬信箱: teldap.ntu@gmail.com
信件主旨:投稿人姓名__投稿2012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
---------------------------------------------------------------------
◆繳交期限:即日起至 2012617日晚上12點止 。逾時恕不受理。
指導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分項計畫
主辦單位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會議聯絡人
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 助理 王小姐
電話:02-3366-5835分機12
E-mail
teldap.ntu@gmail.com

2012第七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競賽熱烈徵件中

典藏經典文化 巧思融入教學
 
        數位典藏計畫 典藏國家文物、文化成果,以國家力量強調本土內涵、呈現臺灣文化多樣性脈絡;並期待整合文化內容、開發技術與創意結合的應用,呈現臺灣文化在人文領域、社 會領域、自然環境領域的多樣性。為鼓勵教師利用數位典藏計畫成果製作教案,推廣並延續台灣文化,舉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競賽」。今年已邁入 第七屆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競賽」已開始收件。得獎者除有獎金獎勵外,所有入選者作品都將供全國教師瀏覽使用,讓更多學子體驗您的創意結晶!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即日起開始收件至6月30日為止,以數位典藏成果為主題素材,製作一完整教案( : 作品說明書、學習評量、學習單等)。優秀得獎作品除可獲得獎金外,將於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資源網站、或其他政府部門教育應用相關資源網站中長期展示,供全國教師瀏覽使用。歡迎教師、師範體系學生、文教工作者或是對數位教學有興趣的朋友報名!詳情請參考「競賽辦法」。
 
 

2012年4月23日

第一屆 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

         隨著 GPS、網際網路及手機等技術普及,自發性地理資訊(Volunte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成為近年新興名詞,透過 Web 2.0 技術、網路公民概念發展,成為另類 GIS 資料收集的重要管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影像加值處理分送中心對於整合空間資料目前已有相當之成果,為更進一步教育及推動跨越校園、領域的空間系統建置,擴大 VGI 在學術、研究、社會文化與產業等各個層面的應用,故與互動國際共同舉辦「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青春不留白.用 VGI 彩繪互動雲端」。
          本活動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科學與服務,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之課題,盡情揮灑無限創意和創新應用,透過競爭與學習促成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的整合,推廣 VGI 分享、參與之精神,利用開放的雲端平台分享空間資訊、GPS 軌跡或線上數化等方式建立一個協同合作的資料庫,開創 GIS 的應用面向,讓師生可以加以萃取、儲存及利用。



        VGI 是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的縮寫,指使用者透過網路,以手持裝置(手機、PDA 等具有 GPS 系統)、開放可取得的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以及個人具有空間關係的地理知識,自發性所建立、編輯、維護、管理的空間資訊。也就是說,使用者們能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平台中,協同合作的完成建置資料。只要有設備,每個人都能夠發揮感知器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創造民眾參與的精神,建立更多珍貴的資訊。比方說像是近期所流行的 Facebook 打卡,就是一種 VGI 的表現方式,使用者標記出自己的所在位置,並且加上留言和照片,主動地將這樣的空間訊息記錄並傳遞,而資訊回饋到資料庫裡之後,在未來還能更進一步的去追溯。

本競賽的操作方式有以下兩種:
  1. 利用活動系統網頁
  2. 利用活動專用App
         報名結束之後,主辦單位會公布活動系統網頁,並寄發專用App,讓每組各自安裝至可上網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中(Android系統)。屆時每一組會有一個專屬的帳號,以登入活動系統網頁和專用App。參加人員可以透過活動專用App上傳空間位置,並附上說明文字及照片。亦可利用活動系統網頁進行編輯。


<建議延伸閱讀文獻:NGIS的下一步:公眾參與>




2012年4月21日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的QRcode_一個新聞採訪插曲

        某日拜訪新竹交大客家學院的午後,才剛停好車就被一對拿著攝影機跟麥克風的男女包圍,說"先生可以打擾你三分鐘嗎? 想問問你的看法"。因為客家學院有傳播科技學系,心想大概是學生要作專題練習,當下就爽快的答應了。沒想到他們竟然是地方電視台的記者,當天下午就有人告訴我說郭老師你上電視了....ORZ

        採訪的場景就是發生在這棟整修中古蹟前面看牌,遠遠的看去,中間怎麼有一坨黑黑又糊掉的東西,走進一看才會發現,原來是QR code。這兩位記者就問我對於這個牌子的看法....我心裡想著,怎麼會有人把QR code放大到這麼誇張,幾乎是一張A4的大小。

        下圖是開看板的放大圖,我放了一個拾圓銅板在右下角當比例尺,看官們就可以知道這個QR code有多~~~麼巨大了! 當下我也不想吐巢這個看板(搞不好是交大學生的某種"創意",想說還是講的保守一點好了)。
 

        我就對著那個拿著麥克風的小妹說:用科技的方法作導覽是不錯啦,只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可能就無法了解這個古蹟的歷史了。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介紹文字跟QR code兩者並存會比較好。(之後記者又問了我一些關於這看板的小問題,在此先省略)

         由於我趕時間,訪談後也沒在現場用手機掃瞄這條碼,道是用相機拍下了這個巨幅的QR-code看板當紀念。回家後用手機掃描這照片卻完全沒辦法辨識條碼.....看來這個看板雖然得了新聞版面卻沒有實質的導覽效果...真的很可惜

同學們,我們來幫新竹市文化局重新作一個QR code吧!

首先請先在網路上搜尋有關"竹北六張犁問禮堂"的官方介紹資料。如行政院文建會的介紹網站,網址: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JA0960200015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siteId=101

接下來利用製作QR條碼的免費線上網站(如Quick Mark),選擇"網址",在欄位中貼入上面的網址路徑即可,再點擊"產生"即可自動完成一個QR條碼。


很簡單吧。除了網址,還可以轉換文字、聯絡人資料、EMAIL、電話、地理資訊等。有非常多應用的可能性,大家不妨試試看製作一個自己的QR條碼吧!


補充: QR 碼( Quick Response Code)是二維條碼的一種,自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公司所發明,原本是為了在汽車製造廠便於追蹤零件而設計,今日QR碼已廣泛使用在各 行各業的存貨管理。2000年左右,日本的行動電話公司開始在有相機的行動電話加入QR碼讀取軟體,為QR碼帶來更廣泛、更新穎的消費者相關用途。QR碼呈正方形,如下圖所示,在3個角落,印有較小,像「回」字的的正方圖案。這3個是幫助解碼軟體定位的圖案,使用者不需要對準,無論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仍可被快速正確讀取。相關資訊可參考之前部落格文章:

QR碼應用簡介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