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4年8月17日

轉載【地理眼】地理人專訪 從社會組到GIS公司

採訪撰稿/郭飛鷹
「地理系畢業後往哪裡去?」這個想必週遭親友們問過N次的問題,但卻很少被準確地回答過,《GeogDaily 地理眼》特別訪問到台大地理系畢業的盧怡婷,希望透過學姊的經驗勾勒一點地理人的藍圖。


臺大地理系畢業的盧怡婷在GIS公司磨練後,今年要赴英深造,尋求GIS與自身的新方向。(圖片來源/盧怡婷提供)
因緣際會進入GIS領域 真正的關鍵在自發學習
臺大地理系畢業後即出社會工作的怡婷學姊,曾讓周遭人納悶為何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班;其實,在身邊同學紛紛報考準備研究所之際,儘管自身動機並無強烈到「非唸不可」,她仍曾嘗試過申請台大城鄉所,然而結果並未能如所願順利,但卻成為讓她能走出校園,轉而專注於職場發展的契機。
盧怡婷大學時曾在賴進貴老師的地圖室工讀,因此畢業後首要目標是尋找與地圖相關的工作。她曾短暫地擔任過地理教科書的編輯員,後來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崧旭資訊」任職GIS分析師。從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系統開發的案子,案子來自各領域的客戶,因此促使自己必須去了解不同產業的作業或研究需求,並替他們規劃出GIS的解決方案。「每一個專案就是一個新的學習」,雖然周遭許多同事都具有碩士學歷,但是盧怡婷認為這不是區分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除非剛好是自己研究領域的案子,否則都要重新學習,因此工作經驗的累積絕對比學歷來的重要。
盧怡婷也認為,學校的所學只是提供「你在某領域的基礎知識」,也就是讓一個人具備「自發學習」的基礎,真正的關鍵仍舊在於畢業後的自我學習和充實,如此一來,才能持續地為自己積累更多的能力。

資訊服務業所需具備的能力 邏輯、合作、美感
除了「溝通」和「統整」等團隊合作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外,盧怡婷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認為若要在職場上持久發展,更要具備「勇於發問」的膽識。因為自己在這行「還很菜」,惟有如此才能從前輩或同事身上學到更多。盧怡婷提到,其實GIS產業就是屬於資訊產業,從產品規劃、軟體開發、系統測試等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我們關注的功能在於空間資訊的處理」。因此對GIS有基本認識外,「邏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包括系統規劃、開發流程設計等環節,都是GIS分析師要先思考周全後,才能提交給工程師開始程式編寫的工作。
盧怡婷說,在工作中若是行有餘力之時,培養「美感」和「設計感」也相當重要。由於大部分GIS專案牽涉到使用者的操作,因此「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的好壞便成為客戶接觸到產品的第一印象,除了最基本的「能用」以外,如何能讓使用者「會用、好用、想用」,也是這個工作極為關鍵的一環。
由於GIS軟體技術本身仰賴程式開發者,詢問身處業界中的盧怡婷對於學習程式設計的想法,她短短思考了一下,認為雖然不可否認沒有程式設計就沒有GIS,然而,既然「我們是地理系而不是資工系」,需要的是「思考自身的定位,培養空間議題的敏銳度」,因為需要有人告訴工程師GIS要往哪裡走。

不要侷限自己 盧怡婷:多嘗試、多學習
怡婷學姊今年9月將赴英國攻讀碩士班,念的是「土木、環境與地理資訊工程」(Civil, Environmental and Geomatic Engineering)底下的地理資訊科學模組(programme),為自己充實更多專業。不過究竟是什麼緣故讓怡婷學姊毅然決然地放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呢?除了學習新知、了解國外GIS的發展,然而最主要的原因也最簡單:「就是想出去看看,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採訪的最後,盧怡婷鼓勵學弟妹們「嘗試看看GIS領域的工作」,社會組出身的盧怡婷,也曾經認為自己只能走人文、社會領域的工作,但是直到進入資訊業的環境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有能力在這塊領域中貢獻。而對於已有志於朝人文或自然地理方向發展的同學,她也建議還是要接觸一下GIS的知識,「即使不懂技術,只要會應用,與其他專業結合就可能有新的火花」。盧怡婷學姊同時更加鼓勵學姐、學妹們進入這一行工作,除了能平衡一下嚴重男女比例失調的資訊業,有鑑於資訊技術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關鍵,因此也希望「更多女性參與此改變社會的生產過程中」。此外,對於未來希望進入GIS的領域中打滾的同學,盧怡婷則認為「眼光就不能只侷限在GIS本身上」,她說,還需關注許多資訊技術的發展趨勢,例如行動裝置、雲端計算、大數據等等,才能不斷創新前進。
若要總括一句,盧怡婷學姊表示,「這工作就是永遠都有你不會的事,不要停止學習」。
(完整圖文請
見此

2014年8月5日

太魯閣客運-東華大學路線的GPS軌跡紀錄

APP及智慧行載具的發展,讓我們在GPS工具應用上也有嶄新的視野與可能性。過去幾年筆者課程多使用的GPS多採用小型軌跡記錄器,在將其轉出在Google地圖或google地球編輯,透過電腦螢幕瀏覽。如今,ORUXMAPS這套APP的問世,不僅解決了現場即時瀏覽底圖、軌跡、拍攝照片的需求,也有離線地圖服務、航跡回溯、導航的功能。

到底有多好用呢? 筆者就用東部第一臺綠能電動公車的東華大學301路現為例,示範筆者如何同步紀錄軌跡、歷史地圖套疊、加值分享的功能。

1.紀錄軌跡與同步瀏覽底圖

2014-07-31 08.15.05

圖1.在公車上啟動Oruxmap,開啟臺灣通用版電子地圖,開始進行公車路線及站牌的錄製。

2014-07-30 07.53.18

圖2.除了地圖及位置資訊之外,APP畫面提供專業的即時速率、方位、坡度、時間等資訊。

Screenshot_2014-08-05-11-11-26

圖3.沿途重要地標點(如公車站牌,可即時訂位,並將文字資訊加入到定位點中。

2.歷史地圖套疊

Screenshot_2014-08-05-11-21-10

圖4.選擇欲比對的區域(例如花蓮舊市區),縮放到適當的地圖視窗。

Screenshot_2014-08-05-11-20-59

圖5.開啟中研院GIS中心所提供的歷史地圖圖層(圖中為1904年的臺灣堡圖)。即可沿著公車路線進行跨越100年的地景變遷比較。

3.加值分享

APP所錄製的軌跡可以另存為KML或GPX檔案。可匯入Google地圖,在進行照片的添加與文字的修改編輯。最後可發布分享為一個網路地圖,供使用者瀏覽使用。

Snap1

圖6.太魯閣客運301東華路線的實際行進地圖。筆者在各車站牌位置的彈跳視窗中,另加入公車的靠站時間(上午第一班8:10從火車站出發)。有興趣的朋友除了可以察看該站牌的地景之外,也可確認靠站時間唷。

Snap2

圖7.同樣的檔案用Goolg地球瀏覽,除了有3D地景之外,也可按照行進的時間、路線,進行飛覽的動作。

以上只是牛刀小試,更有意思的運用,就看各位的創意囉。

PS:以上範例講授於東臺灣田野探索-相遇老花蓮研習的課程實作中(2014.7.31)。

2014年8月2日

「資通-文史-觀光」跨領域文創應用服務研習營8/7在基隆海科館

「文史脈流台灣古蹟行動導覽服務平台」之「資通-文史-觀光」跨領域文創應用服務研習營-[基隆海科館場次2014/8/7] 報名資訊如下:
一、活動主旨:
  1. 「文史脈流台灣古蹟行動導覽服務平台」建置計畫(簡稱:文史脈流計畫)自2008年12月啟動以來,已累積全台超過6000點的景點資訊及長時間的系統開發經驗,本研習邀請團隊核心成員分享計畫的跨領域磨合經驗,以及最新的新版APP開發成果,與有興趣了解學員們共同交流。
  2. 本活動欲透過室內與戶外實地的操作演練,將文史脈流平台及系列APP擴大推廣於國內的中小學、社區發展單位、文史工作室、文化資產保留與運用單位等,並介接至深度旅遊台灣之觀光產業。藉由研習的推動與回饋,研議網路4G時代臺灣智慧觀光的應用發展方向。
  3. 本次研習也將帶領學員共同探索基隆海科館教育園區周邊豐富的自然景觀、文化地景,引導學員以資通訊技術轉換成行動數位內容,並予以保存、加值及應用,將原本僅限於紙本或電腦上閱讀的台灣文化資產數位內容與文創知識,結合無線網路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及數位地圖等方式,由現場的行動體驗方式進行深度導覽解說。
二、活動對象

文教、社區發展、文史工作室、文化資產保留與運用單位相關人員,及對台灣文化資產的行動資訊化保存與應用有興趣且具學習熱忱者。

報名網址:http://goo.gl/J6kFaA 
三、主辦/協辦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協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三、研習講員
  1.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崇明教授
  2.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楊東麟教授
  3. 嘉義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許政穆副教授
  4.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郭俊麟助理教授
四、研習工具
  • 本研習操作之APP主要使用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另有一套iOS系統APP。(相關設備請學員自行準備)
  • 本研習將介紹幾套文史脈流工具,可至Google Play或 APP store下載(Google: DEH Hub; Apple: DEH Micro)。
image
五、研習內容
  • 09:00-09:20 報到
  • 09:20-09:30 開幕致詞
  • 09:30-10:10 [演講]運用資通訊技術到臺灣古蹟行動導覽服務
  • 10:10-10:50 [分享]文化導覽與行動加值
  • 10:50-11:10 休息時間
  • 11:10-11:40 [實作]文史脈流網站介紹與使用說明
  • 11:40-12:10 [實作]文史脈流手機APP操作介紹
  • 12:10-13:00 午餐(大會提供)
  • 13:00-14:00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區域探索館參觀
  • 14:00-15:30 海科館-區域探索步道-景點記錄實作
  • 15:30-16:00 綜合座談
六、研習會場與交通資訊
         會場: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科教教室
image
  1. 搭乘東部幹線→瑞芳車站→深澳支線(約10分鐘)→至「海科館站」
  2. 搭乘西部幹線→基隆車站→基隆市公車103路線(約20~30分鐘) →至「碧水巷/海科館」
  3. 搭乘西部幹線→七堵車站→基隆客運 R66(約30~40分鐘)路線→至「碧水巷/海科館」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 http://www.railway.gov.tw/tw/index.html
    基隆市公車處 http://www.klcba.gov.tw/
    基隆客運 http://www.kl-bus.com.tw
  4. 其他:另可選擇臺鐵平溪深澳線一日周遊劵。

2014年8月1日

2014東臺灣田野探索營-相遇老花蓮 活動花絮照片

2014年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首次舉辦的高中推廣營隊:東臺灣田野探索營-相遇老花蓮已圓滿結束。相關花絮照片如下,點擊後可進入相簿連結:

image

image

壹、活動主旨

  1. 展示臺灣文化學系多年來於花蓮歷史空間及田野調查所累積之教學成果
  2. 舉辦高中招生推廣研習,介紹本系東臺灣田野調查相關應用課程及教學資源

貳、活動內容

  1. 本活動利用暑假課餘期間,由臺灣文化學系修習「人文數位與GIS專業學程」學生擔任教學助理,結合理論與實務,以花蓮為場域帶領高中生共同探索花蓮市歷史空間。
  2. 本活動結合地方文史與田野調查,並由臺灣文化學系人文GIS研究室支援技術性的學習,包括GPS、行動導覽APP及簡易GIS應用之實作及最新應用之介紹。
  3. 本活動以花蓮女中高二學生為主要招收對象,凡對於東臺灣田野調查及GIS/GPS生活應用有興趣之學生皆可報名,預定招收30人,額滿為止。
  4. 凡參與本活動之學生,將可獲邀於8/23至東華大學聆聽日本熊本縣立大學居住環境研究科辻原万規彦副教授專題演講,分享其海外田野調查之經驗與心得。並與日本大學生進行聯合田野調查與交流。

參、辦理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
  • 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 協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人文GIS研究室
  • 策畫執行: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助理教授

肆、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2014年7月30日(三)、7月31日(四) 共兩日
  • 研習教室:國立東華大學人社一館 文A207會議室
  • 實察地點:花蓮縣花蓮市、壽豐鄉
  • 報到地點:國立東華大學人社一館 文A207會議室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